" ”人应该要有梦想,要拼的。万一实现了呢?”这是记者与吴朝晖交谈时,他说的一句原话。这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从他口里冒出来,不禁令人心头一动。 "
吴朝晖身形清瘦,忙着整理好一堆堆箱包成品
30余台电动缝纫机列队摆开,哒哒哒响个不停,一件件织布箱包从工人手中渐渐成型……4月25日,记者在画桥镇葛家店村扶贫车间博昊箱包公司,看到了繁忙一幕。56岁的吴朝晖身形清瘦,忙着整理好一堆堆箱包成品。
30余台电动缝纫机列队摆开,哒哒哒响个不停
提起吴朝晖,当地群众赞叹有加,赞他虽然是贫困户,但勇于脱贫为自己创造出一片天地。
吴朝晖和妻子两人慢性病常年随身,儿子患弱智残疾,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为了谋生,他以前也在外打工,学会了做布包的手艺。
2019年,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。他思谋着自己年纪大了,在外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,在家门口就业还可方便照顾家里,家乡的留守人员也多。回家创业做布包的想法在他心中油然而生。
由于吴朝晖做事实在、诚信,他承包扶贫车间办厂的想法得到众人支持。
在镇村干部帮扶下,吴朝晖筹借30万元,购置齐机器设备 。2019年11月初,吴朝晖向村集体缴纳5万元租金,箱包车间正式生产。40余名当地群众走进厂房,跟着吴朝晖学习手艺后,转身变成了朝九晚五的“工人”。
“这里的员工多是留守人员,妇女占多数,有老人,还有5户贫困户。员工工资计件,多的每月能拿到3千多,少的也有近两千,还有一位肢残贫困低保户在这里做剪线头工序,每月也有一千五六百元,”葛家店村委会委员吴树山介绍,”村集体也收到5万租金得以创收,这是三赢的事。”
附近村民在这里务工,转身变成了朝九晚五的“工人”
克服了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,在帮扶干部帮助下,3月4日,扶贫车间正式复工。吴朝辉干劲更足了。车间复了工,防疫不马虎。为确保有一个安全生产的好环境,吴朝辉每天要对车间全面做好消毒措施。
员工们加班加点赶订单,吴朝辉既是厂长又是工人,打包、裁料、装车……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忙个不停。信誉是事业的基石,每一个订单,公司都一定按时安质完成。“每天能加工生产1000余个布包销往浙江,来拉货的车子每天下午三点就会来,直接停在门口。”
如今,博昊箱包的生意越来越红火,吴朝晖带着“同命相怜”乡亲一起增收致富,他白手起家,勇于创业,自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赢得了群众的掌声。
一位肢残贫困低保户在这里做剪线头工序
“赶上了好时代,我们有了奋斗的心和行动,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。小康路上我们也是追梦人!”吴朝晖的话语有些激动,真诚不失热烈。
﹏﹏﹏﹏
记者手记 发展乡村产业,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热点。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不缺好项目,关键是如何发现能人、如何持续产业,让能人起到“一盏灯照亮一大片”的作用,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源源动力。
来源:幸福余江 |